展示柜货号:未知 莫让抢票软件成为“法外之物”
随着互联网科技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广应用,人们传统的社会经济交往行为方式逐步改变,一方面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率,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新生事物的普及,一些违法和侵权现象逐渐浮出水面,相较于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以法律手段规范网络行为略显滞后,迫切需要厘清抢票软件等新兴技术背后的法律关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票少人多”的客观供需矛盾催生出抢票软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人口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加之春节、“十一”等法定假期短促且集中,使得短期内人们的出行需求与铁路运输供给之间形成客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段时间内铁路运力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各式各样的“抢票软件”应运而生,为了在有限资源中抢得先机,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抢票软件。
抢票软件的原理,简言之,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代替人工在在线购买目标车票。无论是何种抢票软件,其最终购票途径还是依托中国铁路总公司的12306官方网站,可以说抢票软件是一种辅助性网络应用程序。抢票软件使用者通过在软件上提交购票所需个人信息至服务器数据库,并提供目标车票信息,抢票软件便会应用计算机技术不间断提交订票请求、搜索目标车票,当软件检测到余票或者退票时,即可启动购买程序,代替人工自动进行信息填写和身份认证,这一过程节约了人工购票的时间成本,也避免了网络延迟的风险。一些付费抢票软件,还提供“加速包”服务,也就是通过运行多个服务器或者运行多个抢票软件同时自动购买目标车票。
抢票软件的不规范使用扰乱了正常购票秩序。从表面上看抢票软件是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帮助一些人满足其购票需求,但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扰乱正常的购票秩序,直接影响铁路客票销售的公正性。 抢票软件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频率的查询检索、自动填写信息,在短时间内各种服务器高频点击量,很容易造成对12306网站的冲击,影响网站正常有序运行。
抢票软件运营者存在过度收集和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抢票软件在注册使用时会大量收集公民个人信息,一方面是出于在12306网站实名制购票的需要,另一方面各种抢票软件运营商也会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使用公民个人信息。有些软件还会以提高抢票概率为诱惑,让用户将相关链接转发他人,从而收集更多公民信息。各种抢票软件运营商在对信息管理的规范性和对于用户信息安全的防护方面存在差异,对于公民信息的使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存在着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风险。实践中,由于抢票软件客观原因容易造成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同时也存在一些抢票软件经营者主观故意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谋取利益的情况,给不法分子实施其他犯罪行为提供便利,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安全。
抢票软件运营者的经营行为侵害公民自主选择权。为了获得更多商业利益,各种抢票软件平台会搭载一些商品或者其他消费性服务。例如,某些抢票软件会在软件购票界面上搭载酒店住宿相关服务、保险服务或者抢票“加速包”等勾选项目,这些项目往往是默认选项,由于这些项目一般是以较小的字体和较浅的颜色呈现,软件使用者在填写相关信息时很容易忽略到相关勾选项目,于是会出现多付相关费用的情况,而且这些费用一旦支出,很难得到追偿。这些隐性捆绑商业行为,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抢票软件运营者存在以营利为目的的虚假宣传行为。近几年,越来越多抢票软件运营商被曝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其产品或者服务进行误导公众的宣传。例如,某些抢票软件宣称其会员服务会比普通用户获得更高的抢票成功率,或者宣称购买“加速包”后会提升抢票成功率,但根据相关调查,一些抢票软件的增值服务只是其牟取利益的噱头,往往夸大其抢票效果,实际上并不能增加购票成功的概率。
健全互联网行为法律法规。互联网行为更新换代迅速且种类花样繁多,立法缺席是引发互联网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无法可依的现实情况导致公民网络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因此,若要规范互联网行为,建立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秩序,切实保障公民互联网相关权益,就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从互联网行为的特殊性出发,结合互联网相关法律关系特殊性质,借鉴其他国家立法成功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法律法规。
加强对抢票软件等网络运营平台监管。互联网交易与传统交易不同,互联网交易需要借助各种网络交易平台,抢票软件平台也是其中一种。网络运营商是经营网络交易平台的主体,必须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各类网络交易平台的行为,建立规范有序的网络交易环境。对网络运营平台的监管应当根据互联网行为的特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覆盖全体和实时监控的监督体系。
提高公民互联网行为权利保护意识。公民的网络权利认知与保护意识是其对自身权利维护的基础,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公民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公民的网络权利保护意识。宣传教育是增强公民权利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公平提升网络行为自我保护能力,掌握相关网络知识和法律知识,极大程度上避免网络侵权行为发生。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